本文章由醫結醫生撰寫,並於2021年5月11日刊登

中醫是如何看痛經的成因?

痛經是許多婦女常患的病, 年輕由10幾歲到40幾歲都會有.  造成痛經的原因很多, 這篇文章會分享四種常見的例子, 包括有氣滯血瘀、寒凝血瘀、腎氣虧虚 和氣血虛弱。

經痛的臨床表現是怎樣, 如何區別不同的類型?

首先,最常見的是氣滯血瘀。通常在經前或月經期間小腹脹痛,經血量少,經行不順,血色紫黯有血塊;乳房脹痛,胸悶不舒;心情煩躁波動、舌質紫黯或有瘀點。

另外,是寒凝血瘀。所謂”宫寒”,主要經前或經期小腹绞痛,病人多敷熱包能舒緩痛楚;經量少,經色黯而有瘀塊。有些病人月經會推後。面色青白,手腳冷怕凍; 舌色淡苔白。

還有,腎氣虧損。  經前,甚至經期完後小腹仍作痛,伴腰骶酸痛;經量少;頭暈耳鳴,面色晦暗。

最後,是氣血虛弱。經期時和經期完後,小腹隱隱作痛;月經量少色淡;面色差,頭暈甚至昏倒,心悸,感覺特別疲倦,或有泄瀉,舌質淡。

婦女常患的子宮肌瘤,和子宮內膜異位,會引起經痛嗎, 和痛經的關係又如何?

子宮肌瘤確實是婦女常見問題。 一般來說,若肌瘤不大,是不會影響月經或引起痛經;若婦女有肌瘤,便可能會感到腰痛,甚或導致經期延長,或月經量多.

子宮內膜異位常發生的地方是卵巢、輸卵管。有些人是沒有不適,  一般會影響月經紊亂,如無排卵,月經延遲, 月經頻密。但某些患者經期前後會感到痛,或甚至會長期感到盆腔痛.再者,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可形成腫囊,即子宮內膜瘤,又名「朱古力瘤」。它們不會引起痛楚,因此一般只會在生育檢查中才發現。但萬一腫囊破裂,腫囊內的液體會流進體腔,導致劇痛.

中醫是怎樣治療不同的經痛?

治療經痛,我們一般會通過中藥,再配合針灸或艾灸。二至三個月經週期的調理,療效才會比較明顯。

如氣滯血瘀引起的,我們會以疏肝理氣活血的藥,如柴胡,佛手,香薷,川芎,醋延胡等;如因宮寒引起的,我們會以暖宮祛寒葯為主,常用葯的有小茴香,肉桂,吴茱茹,干姜等;如是腎氣虧虛,我們便用補腎藥如山萸肉,杜仲,巴戟天等,氣血虛弱的會用淮山,黨參/太子參,北芪,當歸等。

另外,我們也會配合以針灸或艾灸治療。

女士們具體有幾個方面要注意:

首先,需作息定時,特別月經前後不要太操勞。臨床多見,許多腎氣虚或氣血虚的病,不單是經痛,多因勞累導致的。 例如:避免太晚睡覺或運動太激烈,也需保持心情暢快。

另外,在飲食方面,需注意避免生冷食物,如魚生、沙律或凍飲。特别對宮寒底的人,平時多吃溫熱的東西。月经期前後注意不要著涼,可用熱包敷肚子。平時壓力大容易忟憎的人,可以喝玫瑰花茶或做適量運動減壓。

About the Author

麥若茵醫師

麥若茵醫師,擁有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(全科),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本科(榮譽),及香港大學中醫腫瘤學深造證書,現於健仁堂中醫診所駐診,主要負責婦科、內科和頑疾康復調理。曾出任香港醫院管理局總部要職,負責培訓西醫,和多個領域的醫護人員合作,推動優質公共醫療服務。

View All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