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章由醫結網絡醫生撰寫並於2021年5月12日刊登

濕疹在香港十分普遍,大約每5個人就有一人患上。究其病理,是皮膚失去其天然屏障功能,導致皮膚乾燥,甚至龜裂。一旦遇到致敏原或刺激皮膚物質時,患者皮膚有可能出現痕癢、紅疹、水泡、脫皮,甚至滲水、流膿等繼發細菌感染症狀。

濕疹成因十分複雜,大致與遺傳、免疫系統和環境因素等有關。譬如父母患有濕疹,子女患上濕疹的機會就會增加。而濕疹患者也較容易同時患上鼻敏感、哮喘等敏感疾病。

除大家熟知的過敏原如塵蟎外,含香料或防腐劑的化妝品、護膚產品和清潔用品皆可含有致敏成分,誘發濕疹發作。受最近肺炎疫情影響,長期洗手和皮膚不斷接觸刺激物質如梘液、洗潔精、漂白水、酒精搓手液等,更可引致俗稱主婦手的接觸性皮膚炎。部分濕疹病患可與食物敏感有關,常見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種類包括乳類製品、蛋、花生、堅果等。

環境因素方面,春夏天溫度高,濕度也高,如皮膚長時間受大量汗水刺激會形成濕疹。秋天天氣乾燥則會削弱皮膚的防禦能力。洗澡時間過長、溫度過高,也會使皮膚失去脂質的保護。另外,精神壓力和缺乏休息也是誘發濕疹的原因之一。

避免接觸致敏原、刺激物質,以及保濕潤膚是改善皮膚屏障功能的方法。這不單可以預防濕疹發作,也可減少類固醇的使用。濕疹患者應避免使用容易引致皮膚過敏的護膚產品。較常出現敏感的添加成分包括香料、色素、酒精和防腐劑 (如甲醛、parabens等)。患者亦不建議經常轉換保濕用品,因這反而增加接觸致敏成分的機會,另外也應盡量穿著吸汗、通爽的純棉衣物。

About the Author

梁偉文醫生

梁偉文醫生,擁有多個專業資格,其中包括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、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(一級榮譽)及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。專業於各種慢性病如胃炎、濕疹、皮膚病、癌症等疾患, 以中西醫療方法治療。

View All Articles